首页

城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城院要闻 > 正文

青春三下乡|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之乡村振兴篇

日期:2025-07-25    来源:

2025年暑期,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300余支实践团队分赴多个市县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30余支团队聚焦乡村振兴主题,开展了涵盖调研科普、推普助力和禁毒宣讲等内容的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深入灞桥区社区、米脂县田野、凤县花椒种植区、汉中村镇集市,以及黄河岸边的红色村落和函谷关的振兴示范村,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传青春薪火,助乡村振兴

计算机学院“凤岭青耕·乡兴Youth”实践团于7月深入陕西凤县开展了为期11天的实践活动。团队以“追寻红色足迹、赋能特色产业、守护绿水青山”为宗旨,在凤县工合纪念馆、革命纪念馆通过电子沙盘、手工拓印等形式,学习感悟先辈精神。

为助力当地经济,团队重点调研了凤县花椒产业。成员们走进种植区,与椒农、村支书深入交流,针对种植技术、市场销售等环节,共梳理提出了涵盖品牌打造、电商渠道拓展等方向的20条具体建议。同时,团队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和平安乡村建设,组织禁毒知识宣讲、参与村庄垃圾清理行动,向村民普及环保理念。

实践队成员说道:“在凤县的11天里,每一步都让我懂了‘实干’的分量,我的青春不应止于书本,更应在扎根大地的担当里闪光。”

伴学护航,欢乐助成长

由青春红丝带协会组成的“伴学成长,与爱同行”实践团再次走进西安市灞桥区社区,为孩子们开设暑期课堂。团队成员们化身“小老师”,耐心细致地辅导孩子们完成暑期作业,分享学习方法,并鼓励孩子们进行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课堂还注重安全教育和兴趣培养。队员李张琳璐通过动画演示和互动问答,生动讲解防溺水知识,教导孩子们识别危险水域、掌握正确呼救和自救方法。队员王雨馨则带领孩子们利用纸张、竹签等材料进行手工创作,在折叠、组装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学习几何形状和色彩搭配,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

团队成员表示,看到孩子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深感陪伴与分享的意义,未来将继续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力量。

推普入乡,浇灌振兴之花

7月3日至8日,“语同音,心连乡”实践团在汉中市南郑区南寨村及梁山镇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团队深入集市、商铺,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村民普通话使用情况及学习难点,积极宣传普通话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成员们还现场担任“语言助手”,为商户纠正发音、提供沟通技巧指导。

团队特别关注医疗场景的语言沟通问题。他们走进南郑区精神专科医院,观察医患交流情况,协助医护人员用普通话向患者科普健康知识,并整理制作了“医疗常用普通话表达小贴士”张贴在诊室,有效提升了医患沟通效率,获得医护人员好评。

此外,团队走访了当地师生家庭,了解校园推普及家庭语言环境状况,并与村干部共同商议推普方案,录制推广音频在村委会广播循环播放,协助制作宣传海报张贴在公共区域。

活动结束前,团队进行了回访,收集各方反馈,为后续长效推广工作奠定基础。

溯红魂护碧澜,寻乡村振兴路

“窄口溯红魂,长河护碧澜”实践团将乡村振兴调研作为探索“红绿融合”路径的重点。团队走访了函谷关东寨村、尹庄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村,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村干部面对面交流,实地考察当地如何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生态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

成员们详细调研了红色精神如何具体赋能乡村建设,包括村容村貌提升、特色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村民生活改善等方面,探寻红色底蕴与绿色发展的有效结合点。团队还结合对沿黄万亩水果基地的调研,了解当地依托黄河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思考如何通过“红色文旅+生态产业”的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青春力量注米脂,赋能乡暖与传承

7月17日至21日,传媒与外国语学院“时光剪影,乡暖留痕”实践团在陕西省米脂县开展实践活动。

团队首站抵达有“陕北小江南”之称的高西沟村,参观高西沟博物馆与小米博物馆,深刻学习当地生态治理经验和艰苦奋斗精神。成员们发挥专业特长,为村中老人免费拍摄照片,弥补他们因时代原因留下的影像遗憾,搭建情感沟通的桥梁。

随后,团队前往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毛泽东旧居,感受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中的伟大精神力量。同时,他们运用新技术,借助AI工具为当地儿童描绘“梦想蓝图”,激发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在黑彦青村,团队成员穿梭于村巷,为老人和孩童拍摄日常生活影像,留存珍贵的乡村记忆。

成员们表示,此行通过镜头记录乡情,用技术服务乡亲,在文化传承与奉献中收获了宝贵的成长。

文图:团委

编辑:贺换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