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主页
怀旧版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组织机构
学校领导
专家教授
校长致辞
教学科研
教学管理
科研管理
学生服务
招生就业
招生网
就业网
团学工作
合作交流
新闻通知
合作交流
交流园地
语言学习
外籍专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党建工作
党建园地
纪检监察
工会工作
图书档案
图书馆
档案馆
人才引进
校外招聘
校内招聘
党建工作
党建园地
组织简介
通知公告
党建动态
学习园地
党务指南
相关下载
纪检监察
纪检信息
法规制度
纪检宣传
廉洁教育
违纪举报
学习交流
工会工作
工作动态
工会委员
法律知识
理论时评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园地
>
学习园地
>
正文
[党史学习]去北京上大学前,习近平送给村民一件珍贵礼物
日期:
2021-06-21
来源:
新华社
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档案馆特藏室里,收藏着一件珍贵档案。一个比手掌心略大的针线包,因年代久远,看上去有些发黄,系带卷曲,但正中用红线绣出的“娘的心”三个字仍清晰可见。
这是1975年,在梁家河工作生活了7年的习近平去北京上大学前,留给村里的伙伴张卫庞的一件珍贵礼物。
“他临走时,送给我两条棉被、两件大衣,还有一个针线包,里面有一根针、两根线。”今年73岁的张卫庞回忆,针线包是习近平来插队时,他妈妈给他做的。
1969年1月,当时还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
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习近平能吃苦、不娇气,很快与乡亲们打成一片。
村民王宪平说,在一次打坝时,习近平没有手套,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工夫,他的手掌磨得全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都磨破流血了。“但是不管多累多苦,他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偷懒)。”
“夏天,我们这边太阳毒得很,天气干热,他身上都晒红了,之后又蜕皮。那个苦,可不是一般城里的娃娃能吃下的。”村民刘金莲说。
同甘共苦的岁月,让习近平与梁家河的乡亲们建立了深厚感情。因为公道正派、踏实肯干,有威望、有能力,他入了党,被群众推选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乡亲们难舍难分,家家户户请习近平到家里吃饭。张家送一碗南瓜籽,李家送一包大红枣,好几个婶娘、大嫂给他送了精心绣制的花鞋垫。离村时,全村男女老少把他送到沟口,还选了梁玉明、石春阳等13名代表一直将他送到县城。
乡亲们舍不得习近平,习近平也舍不得乡亲们。2015年2月,回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习近平深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作为他留下的“念想”之一,针线包被张卫庞装进布包,放在木箱中,精心保存了整整38年。
“他给我的棉被、大衣、针和线,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我都用了。唯独那个针线包,我一直珍藏着,觉得他是我的亲人,就想存着这个针线包,留个念想。”张卫庞说。
2013年,张卫庞将针线包捐给延川县档案馆。
小小针线包,见证了一份深情厚谊,承载着人民领袖的初心与情怀。
上一篇:
[党史学习]它为何能成为人民解放军的“第一军规”?
下一篇:
[党史学习]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