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城院要闻 > 正文

青春三下乡|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

日期:2025-07-18    来源:

2025年暑期,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多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实践团队,深入陕西延安、汉中等地,聚焦安塞腰鼓制鼓技艺、羌族竹编、洛川毛麻绣、剪纸等项目,通过实地学习、技艺体验、公益教学、文化调研与传播等形式,积极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路径,服务乡村与社区文化发展。

传鼓韵薪火,融中外之声

2025年暑期,“安塞鼓韵工坊”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延安市安塞区冯家村,开展以传承安塞腰鼓制作技艺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

155DD9

团队专程拜访资深制鼓匠人王永军,系统学习并记录了从鼓身木材选择、蒙皮处理到关键调音环节的全套传统工艺流程,整理形成详实的图文工艺档案。为扩大影响力,团队创新采用“线上直播展示+线下互动体验”模式:线上直播吸引超过10000名网友在线观看制鼓过程;线下在村内组织游客亲手参与部分制鼓工序的体验活动。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不仅系统梳理了珍贵技艺,更有效推动了冯家村与数家文旅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为传统技艺拓展市场空间创造了条件。

传艺韵薪火,绘乡野新篇

艺术学院“韵染白勉峡,七彩筑梦团”实践队依托专业优势,在汉中市西乡县白勉峡镇举行为期两周的暑期公益艺术课堂。

团队精心设计课程,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千里江山图》、《敦煌飞天壁画》等经典艺术瑰宝,转化为生动易懂的教学内容,让千年古画在课堂上“活” 起来。

在“共绘家乡长卷”活动中,20余名当地留守儿童在实践队员指导下,共同在长达十米的画布上,用蜡笔描绘家乡的梯田风光、潺潺溪流和特色民居。

目前,活动已惠及当地50余名留守儿童,团队后续计划筹办“小小艺术家作品展”,让孩子们的创作走出课堂,为白勉峡镇的夏日增添更多色彩。

剪纸薪火,青春假期

“七彩智光·童创未来”实践团融入西安市未央区东晋桃园社区公益暑期托管项目,开展“七彩假期”主题活动。

团队为社区儿童开设了非遗技艺体验课。在剪纸课中,孩子们学习剪裁生动的生肖图案和具有对称美感的传统“囍”字;在中国结课程中,实践队员现场示范并指导孩子们学习编织平结、同心结等基础技法。

这些活动为社区青少年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手工艺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暑期文化生活。

羌编承古韵,实践续文脉

为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承密码,“青禾逐云梦,新穗展汉江”实践队深入羌族村寨,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编技艺传承人拜师学艺。

传承人现场展示了竹篾的选材和处理方法,并娴熟演示了挑、压、编等核心技法。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们动手尝试编制,竹篾经纬交织,逐步形成精巧的竹篮雏形。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不仅学习了羌编的具体技艺操作,更切身感受到了这项技艺所蕴含的智慧及其与羌族生活方式的紧密联系。

此次羌寨之行,队员们通过实地学习与动手实践,加深了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切身认识到“三下乡”社会实践对于青年学生参与文化传承、服务基层社区的重要意义。

承麻绣文脉,溯红色初心

为深入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非遗文化”实践团前往延安市洛川县,开展非遗技艺学习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在洛川县,实践团首先拜访了当地非遗毛麻绣项目的传承人。传承人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毛麻绣的历史发展脉络、工艺特色与文化价值。随后,在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动手体验了毛麻绣的基本制作过程。传承人现场示范了穿针引线的方法,并讲解了平针绣、盘针绣等关键技法。队员们使用羊毛线和麻线进行尝试,在实践操作中初步掌握了刺绣的基本步骤。

此行中,实践团还参观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洛川会议旧址,将非遗文化学习与红色历史教育相结合。

文图:团委

编辑:贺换茹